陕西 屈亚娣
在记忆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片段如同被岁月精心雕琢的珍珠,闪烁着不灭的光芒。对我而言,父亲爱惜粮食的故事,便是那颗最耀眼的珍珠,它不仅记录了一段段难忘的经历,更承载了一份深沉的情感与价值观,成为我人生旅途中宝贵的指引。
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度过的,那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却也时常面临着自然灾害的侵扰。父亲,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用他的双手在黄土地上耕耘,养活了我们一家六口。记忆中,家里的餐桌总是简单而朴素,没有山珍海味,只有最质朴的农作物——米饭、面条、蔬菜,偶尔会有母亲用自家养的鸡下的蛋做的蛋炒饭,那便是我们最奢侈的享受。
父亲对粮食的珍惜,从小就在他的一言一行中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里。每当吃饭时,他总是最后一个动筷,确保每个人都能吃饱后,他才开始简单地扒拉几口。如果谁不小心掉了饭粒,父亲的眼神里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伤,但他从不严厉责备,只是默默地捡起,轻轻吹去灰尘,放进自己的碗里。他说:“粮食是天地的恩赐,每一粒都来之不易,浪费就是对大自然的不敬。”
那是一个暴雨如注的夜晚,雷声轰鸣,风雨交加,我和父亲坐在昏黄的灯光下,听他讲述过去的故事。父亲说,在他年轻的时候,村里曾连续两年遭遇大旱,庄稼几乎颗粒无收。那段日子,家家户户都断了粮,只能靠挖野菜、啃树皮度日。他亲眼见到过邻居家的孩子因为饥饿而瘦
得皮包骨,那双渴望食物的眼睛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从那时起,父亲便立下誓言,无论将来生活如何变迁,都要珍惜每一粒粮食,因为那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存的根本。
那晚,父亲的话语如同窗外的雨滴,滴滴答答地落在我的心田,激起层层涟漪。我第一次意识到,粮食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物质,它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终于,经过父亲多年的辛勤耕耘,我们家迎来了一个丰收年。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摇曳,沉甸甸的稻穗低垂着头,仿佛在向辛勤的劳动者致敬。那一天,父亲站在田埂上,望着满眼的丰收景象,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然而,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父亲的眉头很快又紧锁起来。他担心的是,丰收之后,人们可能会忘记粮食的珍贵,开始浪费。
于是,父亲决定做一件事情。他邀请了村里的老少,一起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粮食感恩节”。在那一天,家家户户拿出自家最好的粮食,做成各式各样的美食,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收获的喜悦,同时也共同回忆那些饥饿的日子,提醒自己要永远珍惜眼前的幸福。父亲还提议,每年丰收后,村里都应该举行这样的活动,让年轻一代铭记粮食的来之不易。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离开了家乡,到城市求学、工作。城市的喧嚣与繁华让我见识到了世界的另一面,但无论走到哪里,父亲爱惜粮食的教诲始终如影随形。我开始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这一理念,无论是外出就餐还是在家做饭,我都力求做到“光盘行动”,不浪费一粒米、一滴汤。
如今,每当夜深人静,我总会想起父亲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以及他眼中那份对粮食深深的敬畏。父亲爱惜粮食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明白:珍惜粮食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对生命本质最深刻的领悟。
(作者简介:屈亚娣,女,汉族,居陕西咸阳,陕西省作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