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替代、消费转型与产业困境

4月 15, 2025

曹宝明

在迄今为止的技术条件下,包括粮食、瓜果蔬菜、肉蛋奶、各类菌菇等在内的植物类食物、动物类食物和微生物类食物,依然是人类生命活动所需营养和能量的唯一来源。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几乎所有的食物均来自于纯自然的自然生态系统;在随后漫长的历史时期,随着工具的使用和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食物则从人类构建的人工自然生态系统(比如大田作物栽培体系、家禽家畜饲养体系、鱼虾贝类养殖体系)中获取,并逐渐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仓储物流业、食品加工业等涵盖三次产业庞大而繁杂的食物产业门类。基于食物可以相互替代的规律,在全球经济与政治格局发生巨变的背景下,食物产业面临着艰难困境和巨大挑战。

一、食物替代

在自然界之中,每一种生物都将相对低端的生物作为自己的食物,从而形成生物界的食物链。

人类的食物也一样,就是将那些能够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营养和能量支持的生物物质作为自己的食物,包括动物类食物、植物类食物和微生物类食物。古往今来,食物种类、食物形态、获取方式、消费方式都在不断变化,但是食物的类型和来源基本上没有根本性改变。

粮食是人类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植物类食物,但并不是最初的食物。人类最早的食物是动物类食物,野味生吃、“茹毛饮血”。随着植物种子也可以食用的发现,大田种植的粮食作物就出现了,定居型社会也应运而生,火的使用、工具的发明、贸易的出现,乡村和城市逐一成型。一个围绕食物、居住和贸易需求而建立的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服务业的经济体系不断成长、不断扩张,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不断改善。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出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粮食与动物类食物相比更具有价格优势、也更加容易获得,所以在适宜大田作物生长的地区,食物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以粮食为主。有意思的是,在吃饱喝足之后,人们又回想起相对稀缺的动物类食物,所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动物类食物在餐桌上不断增多。问题在于,过多的动物类食物又带来了营养过剩和健康问题。所以,以营养健康为目标的生物多样性又成为新的话题。

当今的世界,在生物技术、化学技术、机械技术、信息技术的驱动下,食物的种类、数量、质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增加和提升,粮食作为最基础的食物,地位还在,但重要性已经大不如前,并出现了三个重要趋势:一是作为口粮的粮食,正在被其他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替代;二是作为饲料的粮食,一部分将被其他类型的饲料替代;三是传统的粮食品种,将越来越多地其他被新型粮食品种所替代。

二、消费转型

消费就是围绕吃穿住行的物质需求和健康娱乐的精神需求而出现的购买、使用和体验行为。 消费行为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就业和收入,二是财富存量与资产价格,三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预期。研究消费行为的恩格尔定律认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用于食物的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在逐渐减少。进一步研究表明,在食物支出中,粮食消费支出的占比也是越来越低。

消费转型包括两种情形:一是消费升级,二是消费降级。消费升级主要体现为消费支出的扩大和消费结构中对高价格、高质量消费品购买支出的增加。消费降级在相反,主要体现为消费支出的收缩和消费结构中对高价格、高质量消费品购买支出的减少。

在消费降级的背景下,一方面食物消费总量稳定、但占比可能逆向提升;同时,粮食作为最基础的食物,消费数量稳定、占比甚至可能提升,而且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和其他消费品相对价格的下降的影响,消费者对于高质量、高品质的粮食只愿意付出更低的价格。

三、产业困境

第一,从“内卷”到“外卷”,从日用消费品到汽车家电,面向消费需求的各个产业发展,无一例外地呈现出“双卷”持续加深的态势。经过四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已经建成了极其庞大的消费品生产和供应体系,当国内市场无法满足国内产能的情况下,国内市场向国外拓展、国内产能向国外扩张,从而出现了在其他国家不受欢迎的“外卷”问题;在全球化受阻、“外卷”失败的背景下,市场收缩、产能回归,“内卷”加剧。在低层次竞争越发惨烈、创新能力严重不足的背景下,各类消费品产业不仅无法高质量发展,甚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产业降级”现象。

第二,从食物产销到各类餐饮,整个大食物系统均受到“消费降级”的巨大压力。包括餐饮、家庭饮食在内的食物消费占比增加而支出下降。消费者对食物品质和质量要求不减,但是愿意付出的价格更低。高档食物、高档餐饮需求不足,廉价食物、大众餐饮需求增加,食物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缺乏需求拉动,从而落入低层次、低质量、低水平竞争的长期陷阱。

第三,从粮食种植到粮食加工,粮食产业的全产业链同样受到“消费降级”的拖累。我国粮食流通的一大特点是:普通品质的粮食大部分作为政策性粮食(包括储备收购、托市收购等)进入国有粮食系统,最终通过储备轮换和竞价拍卖再流向市场。优质品种的粮食多半通过市场化收购进入市场自主流通系统。普通品质的粮食是政府保障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价格较低;优质品种的粮食成本和价格都比较高,不可能作为政策性粮食进入国有粮食系统。在“消费降级”的背景下,受到来自其他食品价格相对价格降低和粮食产销差价缩小的双重压力,优质粮食种植、收储、加工和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都面临严峻挑战。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