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深处的甜麦煎

4月 16, 2025

江苏 刘永宗

远在他乡,想家的思绪如同潮水般在心底涌动,难以平息。忽地忆起儿时爷爷为我们做的甜麦煎,那绵软喷香、热气腾腾的甜麦煎,夹杂着爷爷浓浓的亲情与爱意,如在眼前。

孩提时代,家境贫寒,难得有改善伙食的机会。记忆中,爷爷会在某个午后亲自下厨,为我们制作那令人垂涎欲滴的甜麦煎。甜麦煎的制作方法虽然简单,但每一步都凝聚着爷爷的勤劳与智慧。他会取一碗面粉倒入铁盆中,再加入一碗半的清水,用筷子迅速而均匀地搅拌成黏稠的面浆,然后放在灶台上备用。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围在爷爷身边,帮他生火,把大鼎烧热。鼎热之后,爷爷会倒入适量的花生油,油在鼎中欢快地跳跃,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香气也随之四溢开来。爷爷会用一把铁勺再次将面浆搅拌均匀,然后缓缓倒入大鼎之中。待一面煎至金黄酥脆,他再用锅铲小心翼翼地翻面,继续煎煮。最后,撒上一些白糖,那香甜的气息便更加浓郁了。煎熟的麦煎被爷爷用锅铲切成小块,整齐地放入铁盆中。接着,他又继续在大鼎中补上一层花生油,再次倒入面浆,如此循环往复,直到一小铁盆的甜麦煎成功出炉。

闻着屡屡飘来的、愈来愈浓的鲜香,我早已馋虫大动。爷爷满脸慈祥地看着我,擦拭着额头细密的汗珠,爽朗地说:“赶紧吃吧,你这馋猫!”我接过爷爷递来的甜麦煎,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那麦煎香甜软糯,嚼劲十足,一口下去,满满的幸福感直抵内心深处。

爷爷忙完之后回到厢厅喝茶,有时候他会给我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有一个关于明代国师爷陈经邦吃麦煎的故事,让我至今印象深刻。陈经邦幼年家贫,常常饿着肚子去上私塾。邻居的王婶心地善良,常常会做麦煎给他充饥,连续八九年都是如此。这一份份小小的麦煎,如同冬日里的暖阳般温暖了陈经邦的心。他感念王婶的恩情,立志要报答她。后来,陈经邦成为一代国师。当他得知王婶的丈夫受到恶霸欺凌含冤入狱时,他力排众难,为他们主持公道,终于让恩人一家免受不白之冤。

爷爷语重心长地说:“这做人呀,就要像国师爷一样知恩图报!人生在世,更要勤勉上进,

这样才有能力去帮助你想帮助的人!”爷爷的话如同种子般在我心中生根发芽,让我懂感恩知奋进。爷爷名叫金榜,或许他的名字也寄托了曾祖父一辈对爷爷金榜题名、蟾宫折桂的期望。爷爷给我起名荣宗,也是希望我有朝一日能事业有成,荣宗耀祖。如今,我远离故乡,在异乡的土地上漂泊。每当夜深人静时,我时常会想起爷爷对我的期许,还有他那慈祥的笑容和为我们制作的甜麦煎。

昨天下班之后,我特地去超市买了面粉,白砂糖等食材,尝试着按照爷爷的方法制作甜麦煎。然而,尽管我小心翼翼地按照步骤“如法炮制”,煮出来的麦煎却成了一块一块的面疙瘩。虽然也能吃,但色香味与爷爷做的甜麦煎相比,实在是相差甚远。我吃着自己做的麦煎,眼前浮现起那个在灶台旁忙碌的身影、那个给我讲述故事的花白胡子爷爷。

如今,即便我跨越山海,回到千里之外的故乡,也难以再见到爷爷的踪迹。我甚至没有他的照片,他的影像在我的记忆中似乎也越来越模糊。想起爷爷离世前瘦得脱了形、骨瘦如柴的样子,我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痛。我那曾经高大威严的爷爷,被疾病无情地“绑架”了,最终离我们而去。

回想起那些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和爷爷坐在老宅的走廊上,享受着甜麦煎的美味和彼此的陪伴。爷爷有时会用麦笛吹奏出悠扬的曲调,有时会用麦秆编织成精致的玩具送给我。听说麦煎的做法现在已经升级了,可以加鸡蛋、芝麻等食材来丰富口感和营养。但在我心中,最怀念的还是爷爷那传统而简单的做法,和那份无法替代的亲情味道。

如果爷爷还健在,我多么希望能为他做一回麦煎呀!